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各个国家文学作品的人性美。我们必须立足于民族语文学科,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比例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外国文化积累贫乏。西方文化中强调的自由、民主、平等、斗争、创新等先进思想正是我国学生目前所缺失的部分。同时,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特征也是实施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迫切表现。要想实现有效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教师必须从教学现状入手,对症下药,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文化差异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民族文学作品的教学,而忽视西方文学作品教学,更多的只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平时的课堂拓展内容。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外国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作为选读文本,不对学生做出明确要求。平时考试中西方文学作品考查涉及的量也很少,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师生忽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师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态度如此,怎么可能实现有效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呢?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身的态度,逐渐将外国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语文课堂之中。
在日常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的多元性,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外国文学作品展开深入教学。如川端康成的散文、夏目漱石的小说、村上春树的小说,这些都是对世界文学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日本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可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文学作品没有国界,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必须足够重视,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详细介绍各个国家文学作品的特点,深化师生的重视度,帮助学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重视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
笔者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不是语文教师不愿意深入实施外国文学教学,而是教师的外国文学作品积累不够,难以做到深入讲解。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不够,面对教师的教学,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师生对外国文化的积累不足。教师对外国文化不认定,学生自然就难以深入学习,更不要说进一步研究拓展,长此以往,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丧失。笔者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学生接触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有《安徒生童话》《简·爱》《鲁滨孙漂流记》等,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还远远不够。
要想提高师生的文学作品积累,课外阅读是必经之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阅读量的积累,才能产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本质理解的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利用一切有效的时间阅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不断接受新鲜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理解,适当运用民族文化内涵来重新诠释外国文化,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后,教师需要积极向学生推荐适合的精彩的外国文学作品,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时间,与学生开展外国文学作品座谈会。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逻辑理论等的提升,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习惯,不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思维体系。
三、 求同存异,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有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悟:同样的事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理解却全然不一。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在高中教材中,很少出现批判政治特色的文章,更多的是强调人文和文学特色。学生在阅读体验外国政治文章时,就难以读出其中的情感色彩。《海燕》《我的叔叔于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富含政治特色的文章往往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
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教师必须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主要寻求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气息和文学气息,只要抓住这两点,就能巧妙地避免文化差异。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突出的是对科举制度以及旧中国害人制度的批判;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强调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泯灭。这两篇作品在内容上都是对时代的批判,教师可以偏向人文因素进行教学。《孔乙己》说明人心的险恶;《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则突出了亲情与金钱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会对这些文章产生全新的诠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教师还可以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气息教学,对中西方文化中的语言美进行讨论。例如,在对《哈姆莱特》一文的讲解上,赏析其中的语言美:“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