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期刊导读 >

关于民族语文专业学科发展的思考以广西民族大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三个一级学科通过自治区组织的学科评议专家组博士点验收,其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成为了博士点招生专业之一,从此,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这一完整的培养体系。面对如此骄人成绩,在教育界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思考一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科发展问题。

一、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壮语言文学)为区内高校唯一设置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专业,早在2007年就被确立为教育部财政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但在新时期,我们的教学培养遇到了困难,本科专业则一再萎缩,学科支撑作用一再减弱。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教学考察团来我校交流壮语文专业的培养情况,对本校的民族语文教学状况感到震惊,可见,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真该认真反思了,要在与同类高校比较之中找差距。

1.招生规模小

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曾经历了辉煌的时期,为广西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热门专业相对而言日益缺乏竞争力。就目前壮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来说,2008年为 5人,2009年为 5人,2010年为 15人,2011年为9人,2012年为11人,这么少的培养数量,与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的称号相较,显得太不相称,从中也体现出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北方民族高校相比,更突出显示了本校该专业的弱势。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校本科生近600人〔1〕;西北民族大学有三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340余人,藏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500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本科生近200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仅2010年即招收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本科生205人。简单的数字相较之下,表面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活力。

2.专业设置单一

广西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绝大多数具有民族语言。本校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可纯粹是单一的壮语言文学,即便如此,它还是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民族语言则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专业虽然招收壮侗语族专业考生,可实际上差不多是壮语言文学专业。专业设置上的单一性明显制约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反观区外各民族语言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各民族语言专业之全自不待言,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有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蒙汉双语)〔2〕个本科专业;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现代蒙古语、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蒙古族作家文学、蒙古族民间文学和蒙汉语言文化关系研究共5个方向,藏语言文化学院现设有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藏语言文学(现代文秘)、工商管理(藏汉双语)4个本科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共设有纳西语、傈僳、景颇语等12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3.师资数量不足,缺少多语种教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现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师不超过10人,涉及到的语种局限于壮语,广西数量众多的民族语言缺少师资来培养本科教育。国内同类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语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教师梯队合理;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有教师25人,藏学院有教职工29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人,均形成了年龄与学历合理的教师梯队,能培养3个语种的本科生。与前面几个民族大学相比,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能培养12个语种的本科生。

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就目前国内的民族语言专业设置情况来说,北方的民族院校对于民族语的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的民族语教学、培养、就业等都开展得非常理想。南方的云南民族大学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支撑等方面也开展得比较成功。反观我校的壮语文专业培养情况,似乎变成了一种点缀,与广西高速的社会发展步伐极不相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我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亟需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壮语言文学)专业为广西民族大学早期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具有改革的理论积淀。学校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能胜任改革的教学工作。学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本科民族院校,担负了为全区培养基层人才的重大任务,有着巨大的改革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