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研究成果推介暨壮族
2014年4月30日下午,由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等联合主办的2014年广西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研究成果推介暨壮族山歌文化研讨会”在广西社科院举行。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纪检组长黄信章、科研处长蒋斌,广西社科联秘书长何明等领导同志,以及来自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教育中心和三月三杂志社等6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吕余生院长说,举办研究成果推介会是我们社科院科研工作重要环节,是我院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个有益的尝试,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积累一些经验。壮族山歌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其发展和繁荣的途径是我们科研工作任务之一。黄信章、蒋斌、何明等领导同志也作了发言。与会专家、教授对《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下称《变迁》)研究成果作了中肯的评价,并就山歌文化发展和繁荣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对《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的评价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二级译审关仕京认为:杨昌雄副研究员撰写的长篇研究报告《变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本课题以传统壮族山歌和歌圩为研究对象,对民国为起点至今一百年的壮族山歌的发展变化作历时性的研究。对其流变的原因和应变措施作专门研究。探讨了壮族山歌文化在当代全区经济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承、保护、发展和繁荣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建议;二是《变迁》能够比较系统地探讨壮族山歌及歌圩的百年变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民国时期至今一百年间,壮族山歌及歌圩文化的流变过程,壮族歌圩如何从民间的歌唱习俗登上都市大舞台,作者能够胸有成竹地娓娓道来,有理论探析,有实例说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三是作者谙熟壮族山歌和歌圩文化特性,分析到位,抓住重点。比如对壮歌的种类、壮族的语言结构、壮歌的韵律,对勒脚结构及韵律都能恰如其分地分析,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汉壮语文功底;四是作者对壮族歌圩习俗、内容和形式、民国早期山歌与歌圩文化到当代壮族山歌文化的流变,作了深入具体分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流变的轨迹,更清楚地了解了壮族山歌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更让我们更充满信心地去发展和弘扬具有悠久传统的壮歌文化。
三月三杂志社长覃祥周认为,《变迁》是广西历史上第一次由社科部门对壮族山歌和歌圩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文人参与,广西山歌文化大有希望。社科院专家挂帅,研究专家层次高。没有文人参与,山歌太土,难以弘扬出去。该课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壮歌的分布、特点,歌例典型(使用壮汉文),歌圩的变迁,山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层次分明,论述清楚,一目了然,很有说服力。对壮族山歌的研究、保护是当务之急。《变迁》这一课题,正好为党委和政府做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很及时,很重要。《变迁》让世人正确地认识壮族山歌,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同时又是山歌手和山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广西教育厅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周克依同志认为,《变迁》有四个特点:一是《变迁》课题意义重大。现在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时代,必须呼唤和重振民族优秀文化雄风,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多民族国家,必须有赖于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山歌是绵延壮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该课题指出了壮族山歌和歌圩文化衰微之由,提出了振兴之法、繁荣之道,对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实乃掷地之声,十分给力;二是选题新颖。以往研究壮族山歌虽多,但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去研究很少。这个成果可以看作是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简史,对人们认识和把握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百年发展脉络和变化特征很有帮助;三是研究方法适当。本课题涉及多学科领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法、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通过翔实的壮族山歌文化史进行对比、分析、整理、归纳,理清其逻辑关系,把握其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进之对策,可谓水到渠成;四是时空周全。本课题虽然只截取100年时间节点,但空间范围比较完整,文中所引山歌案例涉及壮族地区东西南北中,山歌种类也基本涵盖了诸多类型,比较全面还原了壮族山歌的总体面貌,避免了以偏盖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