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缅怀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

今年是民族语言学家一代宗师马学良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古文字学会等联袂举办“纪念马学良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足见先生广泛的学术影响和崇高的社会声望。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民族民间文学家、教育家,一生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重要贡献。这里仅谈一谈先生双语教育领域的业绩和对我的教诲。

高瞻远瞩 理论奠基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有本民族的文字。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汉语是各民族的通用语。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语文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的自由。”[1](P12)1954年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宪法》及后来历次修改的《宪法》都有“各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2](P522)的条文。1984年10月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帮助少数民族创制和改进文字。1954年5月经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指出:“对于没有文字或没有通用文字的民族,根据他们的自愿自择,应在一定时期的调查研究之后,帮助他们逐步制定一种拼音文字。”[3](P101)根据这一政策,50年代初,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先后帮助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共10个民族,创制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帮助2个民族改革了文字,帮助3个民族改进了文字。新创和改进的民族文字的试行和推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第三,积极倡导和鼓励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九条指出:“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4](P15)第四,实施双语教学。1991年6月1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中规定:“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在适当年级增设汉语文课程,实行双语文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5](P90)等。几十年来,先生身体力行,忠实执行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他亲手创建了新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教育和民族民间文学两个学科,是民族语言学的一代宗师,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双语教学学科理论的奠基人。

马先生高瞻远瞩,思想前导,始终站在学科理论的前沿,撰写了一系列指导性论著。早在50年代,我国学术界还没提出“双语”的概念,先生就在思考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帮助汉族学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他发表了文章:《汉字改革和兄弟民族创造文字的关系》(1954)、《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学习民族语言》(1955)、《设计汉语拼音方案应当考虑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1957)、《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公布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1958)等。“文革”后,先生更加关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在校庆30周年的院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少数民族学汉语和汉族学少数民族语言的问题》一文,从理论、政策以及经济文化建设层面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先生对双语教育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应该重视“双语”问题的研究》(1981)、《谈谈民族文字与汉语教学》(1986)、《论双语与双语教学》(1986)等文章,对“双语”的系统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如果说50年代到80年代,是我国“双语”教育教学的起始与发展阶段,那么先生则是这一事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双语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荜路蓝缕 创建学科

一个新兴学科的创建,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多层次且持久的教育教学和庞大的学术团队。几十年来,严学窘、马学良、王均等著名语言学家对双语的研究成果和一系列论著成为我国双语教育的奠基理论。马学良先生作为民族语文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对我国双语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1956年,先生曾亲自组织、主持召开了“中央民族学院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不仅是我校汉语教学史上的第一次经验交流会,也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问题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先生在会上所做的总结,至今对我们进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上世纪60年代,我国虽然处在“文革”动乱中,但是为了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先生不顾自身体弱,毅然奔赴青海、云南等民族地区探索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最佳途径。他走遍村村寨寨,深入家家户户,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汉字扫盲实验,获取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先生教书育人,师表天下,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称赞。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迎来我国科学教育的春天,为适应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先生的倡导和筹划下,由中央民族学院汉语教师牵头,联合全国14所民族院校,于1979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成立了“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先生虽没有出席会议,但与会代表一致推举先生为研究会理事长,并且邀请吕叔湘、严学窘等著名语言学家参与指导。自此,全国双语教育工作者有了自己专业的国家级学术社团,为大家提供了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