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期刊导读 >

德宏州国家通用语和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引言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它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有傣、景颇、阿昌、僳僳、德昂五个古老的世居少数民族在此生活。其中,傣族、景颇族是跨境民族,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阿昌族、德昂族是全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的德宏世居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傣族有傣语、傣文,景颇族有景颇语、景颇文、载瓦语、载瓦文,阿昌族有阿昌语,但没有本民族文字,傈僳族有傈僳语和傈僳文,德昂族有德昂语,但也没有本民族文字。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德宏越来越快地融入到现代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家通用语与民族语言在德宏人民的生活中自然地交互使用、和谐共生,德宏州的国家通用语和民族语使用现状或许可以成为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存情况的典型案例。为此,我们从德宏州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贸易口岸、公共服务、日常交际等领域对德宏州国家通用语和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走访调查,以此来了解民族自治地区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情况和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生存情况,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维护边疆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政府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2003年,德宏州就已对全州公务人员进行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目前,普通话已成为德宏州政府部门日常公务的首选用语,政府会议、政府活动、政务服务中的公务人员都能熟练地使用基本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通过对德宏州政务大厅的走访观察发现,工作人员在服务时都是首选使用普通话与来访者交流,当来访者使用汉语方言(云南话)时,工作人员也能把语言调整为汉语方言(云南话),当来访者使用当地民族语时,工作人员是少数民族的,也能把语言调整为相应的民族语。当访谈问到为什么根据来访者来调整语言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语言相通,可以使沟通更顺畅”。根据观察,在德宏州政务大厅,工作人员与来访者之间使用最多的是汉语方言(云南话),其次是普通话,极少使用民族语。乡镇一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语言使用情况则略有不同,对盈江县盏西乡镇府办公室观察发现,工作人员都是首选使用汉语方言(云南话)与来访者交流,当来访者使用普通话时,工作人员能调整使用普通话交流,当来访者使用民族语时,工作人员大多数都能用民族语与来访者交流。当访谈问到为什么不是首选普通话而用汉语方言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本地老百姓不会说普通话”。当问到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普通话,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开会时有时会用到”。当问到工作中用得最多的是什么语言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本民族语言。当地人大多是本民族,说民族话感觉与老百姓很亲近”。调查发现,德宏州政府工作人员基本都掌握普通话的交流能力,但是,汉语方言(云南话)明显地成为德宏州政府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中介语。同时,在公务员招聘中设有一定数量的岗位限定必须是当地少数民族。因此,德宏公务员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干部大多都能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其中,有部分干部也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民族语会成为工作中的重要媒介。 规范汉字是德宏州政府部门办理日常公务的基本用字,调查发现,从州市到乡镇,政府的法规文书、文件档案、公务信函、标牌标语等均使用规范汉字,不存在文字混用情况,比如书写少数民族干部的姓名,一律都采取汉字标音方式使用。在政府的一些重要标识上,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德宏州州级机关部门的牌子上不仅有汉语名称,一般还会有傣语和景颇语的标识。为更好地在少数民族中宣传政府信息,政府部门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成为了政府部门宣传政策、凝聚民心的重要方式。据《云南日报》报道:“近年来,德宏州结合实际,创新举措,打造了具有德宏特色的学习宣传模式,即‘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述、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的‘五用’举措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和普及党的创新理论,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有效推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二、教育机构 教育部门历来是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主阵地,德宏州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收效明显。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用语,早在1993年,德宏州就开始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目前,德宏州已建有两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测试站为例,每年就有4000多人次参加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学习普通话的意识已经深入学校师生心中。德宏州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教师聘用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才能上岗,普通话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学的基本用语。2015年,德宏州有德宏州初级中学、芒市第一中学、芒市第四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第五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德宏州幼儿园要求师生在校园必须使用普通话,而且提醒家长在校园内与孩子交流也使用普通话。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德宏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两所学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占全州考生的70%以上,学生们对普通话是通用语的认识比较清楚。 学校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德宏州的一些学校自发或自觉地开展了民族语言的教学研究工作,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开办了学前教育傣语和景颇语专业,开设有傣语和景颇语的课程,专门培养能开展民族语(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和民族文字(傣文、景颇文、载瓦文)的师资人才。在一些中小学校内,也开设有民族语(主要是民族文字)的教学,据盈江县教育局2010年的统计,全县有11个乡镇51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其中傣语26所,景颇语9所,载瓦语11所,傈僳语5所。据德宏州教育局统计,2014年全州开设“双语双文”(“双语”即汉语和民族语,“双文”即汉字和民族文字)的学校有124所(含教学点),接受“双语双文”教学的学生达人。事实上,在德宏州的一些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比如盈江县西山乡中心校景颇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7.5%,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不会汉语,学校在教学中使用民族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民族语是为提高学生的汉语考试成绩,民族语的教学只在低年级学生(一般是1—3年级)中开展,一旦学生掌握了汉语,教学中就不再使用民族语,四年级以后就很少使用双语教学,中学阶段就没有双语教学。 德宏州中小学生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因此,学生学习使用的都是规范汉字,教育部门的文件材料、学校的通知公告等都使用规范汉字。根据德宏教育实际,当地民族语专家学者编写刊发了几种民语教材,如沙晓东编《景颇语基础》、李木汤编《载瓦语教程》,等等。在一些宣传标识中也有使用民族文字的情况,德宏州教育局张贴的一些宣传标语上就有汉语、傣语和景颇语三种文字写成的,盈江县西山乡中心小学学校教学楼上的宣传标语就是用载瓦文写的,铜壁关乡小学学校也有景颇文写的标语。调查发现,教育机构内的汉语使用占绝对优势,民族语与民族文字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因而双语教育大多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一套长期有效的纯粹的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机制。 三、广播影视 广播影视是语言传播的重要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德宏州已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语言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德宏人民广播电台有综合广播和民语广播两个频道。综合广播频道的主持人使用普通话广播,有普通话播音主持15人,每天推出播音节目24档;民语广播频道主持人使用傣语、景颇语、载瓦语3种语言广播,有民语播音主持5人,每天推出节目10余档。德宏州电视台有新闻综合和公共频道2个频道,主要播放普通话节目,但会用民族语播放一些节目,如《德宏新闻》,节目不仅用普通话播报,而且还用傣语、景颇语和载瓦语分别进行播报。德宏州电视台还会把一些影视译制为民族语播放,但译制本身就是滞后的工作,比起汉语节目,民语影视节目的收视率就非常低。调查中发现,有的少数民族孩子,虽然不会讲汉语,但却能看懂用普通话播放的影视节目,少数民族的孩子接触汉语的机会越来越多,使用汉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影视节目中,主要使用的是规范汉字。在译制的影视节目中也有民族语,使用的民族文字也主要是傣文、景颇文和载瓦文。 四、新闻出版 德宏民族出版社与德宏团结报社是德宏州影响较大的新闻出版单位。建立于1981年的德宏民族出版社,用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和汉文五种文字出版图书,以出版民文图书为重点,汉语图书次之,用傣文出版的图书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傣族当代文学作品选》等,用景颇文出版的有《景颇文基础知识》《龙尚》等,用载瓦文出版的有《景颇当代散文选》《羌退与勒彪》等,用傈僳文出版的有《白鼓黑鼓》《略亥戳目刮》等,用汉文出版的图书也主要是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比如《刀安仁年谱》《目瑙斋瓦》,等等。2012年,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了2.1万册民文双语版党的十八大报告,其中,傣文版1万册,景颇文版5000册,傈僳文版、载瓦文版各3000册,这些民文图书及时地把国家政策路线传达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调查发现,虽然德宏民族出版社图书出版重点是民文图书,但从图书发行总量来看,汉文图书的发行量要远远超过民文图书。1955年创刊的《德宏团结报》是德宏州第一份党政机关报,用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缅文和汉文六种文字刊出,其中汉文版《德宏团结报》为日报发行,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四种民文版是周报发行,缅文版是半月报发行。报社在银行、机场、客运站、医院、学校、宾馆酒店、购物场所,以及口岸出入境大厅、政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大量《德宏团结报》6种文版的免费阅报点赠阅《德宏团结报》,增强了机关报的宣传作用。当然,从发行数量来看《团结报》汉文版的发行量还是超过其余几种的发行量。 五、贸易口岸 作为边境地区,德宏州与缅甸有5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口岸贸易成为德宏州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宏州有畹町、瑞丽两个国家级口岸,其中,瑞丽口岸与缅甸的国家级口岸木姐毗邻,成为著名的边境贸易口岸,瑞丽还被批准建设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大大提升了德宏州的沿边开放水平。对口岸贸易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有助于了解语言在相对狭小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在瑞丽界口岸看到,口岸通关处人员出入频繁,车流人流较大,中缅两国边民来往自由,各国商人游客云集。观察发现,在口岸通关处,中国口岸的工作人员一律使用普通话,在口岸宣传栏上使用的也都是规范汉字,过境群众使用普通话或汉语方言,即使有语言不通者一般也会有人协助翻译。在瑞丽免税店,工作人员与顾客交流都使用普通话。在瑞丽最大的宝玉石交易市场——玉城,经商者多是缅甸人,在与顾客交流时使用的是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多数的缅甸商人能说简单的汉语词语,讨价还价时用手比划或者双方在计算器上标出所给的价钱数;经商者中中国人也很多,交流时一般先用普通话招揽顾客,当了解顾客为云南人时一般会转换为汉语方言。在市场内的铺面名称、公共标识、宣传标语、商标广告等一般都使用规范汉字和缅文书写,偶尔也看到用英文书写的标识。 六、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笔者对德宏州的一些银行、通讯、医疗单位进行了走访观察。在德宏州州医院,医疗工作人员工作时一般使用的是汉语方言,当就医者使用普通话时,工作人员会随即转换为使用普通话,当就医者不会汉语时,一般都带有协助翻译的人员,观察中未发现语言交流障碍的情况。当问及“为什么先使用汉语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时,工作人员回答“病人大多数是当地群众,说方言比较自然,也好沟通”,但是医院也对职工进行过普通话培训,职工们基本都能使用普通话交流。在银行,工作人员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与顾客交流,当顾客使用汉语方言时,个别工作人员也转用汉语方言交流。在芒市中国移动公司业务大厅,工作人员在与顾客交流时都是使用普通话,没有使用汉语方言和民族语的情况。当问及“为什么使用普通话”时,移动公司工作人员回答“公司要求必须讲普通话,普通话能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工作更规范”。在一些医院、银行,能看到“请讲普通话”的宣传提示标语。公共服务部门都是以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字。 七、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显示语言在常规社会环境中的自然生存情况。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交际环境的需要而不断自然地转换使用着多种语言。在调查芒市菜市场时发现,商贩在与顾客交流时多使用汉语方言,当顾客使用普通话时,商贩能把语言调整为普通话,当顾客使用民族语时,商贩能使用民族语的就调整为民族语,不会民族语时就用汉语方言交流;菜市场上的顾客,少数民族的人都是先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如果交流不通时才调整为汉语方言;一般是商贩首先随着顾客的情况来调整语言,当交流受阻时才会由顾客来调整语言。同时发现,菜市场的商贩与顾客间很少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使用者多为外地人,有的外地人在菜市场还有意模仿使用汉语方言。当问外地人“为什么要学用汉语方言”时,回答是“说普通话有人听不懂,说普通话买菜,商贩要价会高一些”。盈江县西山乡弄丙村是一个景颇族与汉族杂居的村子,村里87%以上的村民都是景颇族,在该村菜市场观察发现,商贩与顾客间交流一般都使用载瓦语,极少有使用汉语的情况。当问及“为什么不用汉语”时,受访者回答“大家都会说民族话,用民族话才方便”。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村中的汉族人多数都能说流利的民族语,即使有的说得不流畅,但基本的日常交流阻碍不大。学生在学校上学用汉语普通话,放学后用民族语交流。村里大多数人也能使用汉语方言,但主要是在与外族人用民族语交流受阻时才使用。 相比较而言,德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的文字主要是规范汉字,无论是城市里商贩的商品广告宣传单,还是乡村里张贴宣传村规民约都使用了规范汉字。在盏西的群众休闲景点白马亭看到,亭子上的木刻对联使用的是规范汉字,在汉字旁又刻有傣文。在中国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文化园看到,文化园的牌子和园内的宣传布标上使用的是汉字、景颇文两种文字。调查中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到民族文字,会写会用民族文字的人非常少。盈江县铜壁关乡是景颇族聚居的乡镇,而铜壁关乡小学有许多景颇族教师,但却存在载瓦文老师紧缺的情况。 结语 总体而言,德宏州各民族的语言生存状况是正常的、和谐的,各民族之间不存在语言上的冲突。汉语方言(云南话)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德宏少数民族群众接触和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越来越高,掌握汉语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是各族人民交往中最重要的中介语。在德宏,普通话已基本成为人们的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和交际用语,在用民族语和汉语方言都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自然调整使用普通话来交流,不存在排斥普通话的情况,推广普通话也成为了德宏州教育部门的常规工作,推普工作成效显著,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族语是德宏州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内的生活用语,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语言都有强烈的认同感,民族语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生存状态良好,当地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保护和传承民族语。在各领域里,人们会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需要而自然地调整使用汉语方言、普通话或民族语来交流。当问及“你认为学习汉语会影响民族语吗”时,大多数的人回答“不影响,民族语从小就会,长大学了汉语也不会忘记民族语”,但也有个别人回答“有影响,有些年轻人的民族语说得不太好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民族语赖以生存的土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离开了民族聚居区,比如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使用民族语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联姻,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婚姻的家庭里,夫妻双方往往就转用汉语,很少使用民族语,而他们的孩子往往就只会汉语而很少懂得民族语,如盈江县的景颇族杨兴明,妻子是汉族,在家里都很少使用景颇语,其女儿穆然湘伴使用的就是汉语方言而不会景颇语。语言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转用。另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似乎与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成正比,人口越多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的频率越高,人口越少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的频率越低,在芒市,各领域都可听到有人使用傣语、景颇语,而很少听到有人使用德昂语、阿昌语和傈僳语,这些使用频率较低的民族语正在成为濒危语言。 从文字的使用情况来看,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已成为德宏人民的共识,在各行各业,规范汉字都在顺畅地使用,掌握规范汉字的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相比较而言,民族文字则是汉字的有益补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如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园、德宏州教育局的教育宣传标语等,民族文字才会得到具体的使用,使用的频率较低。规范汉字是学校教育教学所用文字,而民族文字是辅助性的文字,规范汉字的学习与使用贯穿孩子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民族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只在孩子学校教育的几个阶段,由此而言,少数民族孩子学习民族文字的时间要少得多。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是,少数民族中掌握规范汉字书写与使用人较多,而能够掌握本民族文字的人却很少。 引言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它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有傣、景颇、阿昌、僳僳、德昂五个古老的世居少数民族在此生活。其中,傣族、景颇族是跨境民族,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阿昌族、德昂族是全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的德宏世居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傣族有傣语、傣文,景颇族有景颇语、景颇文、载瓦语、载瓦文,阿昌族有阿昌语,但没有本民族文字,傈僳族有傈僳语和傈僳文,德昂族有德昂语,但也没有本民族文字。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德宏越来越快地融入到现代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家通用语与民族语言在德宏人民的生活中自然地交互使用、和谐共生,德宏州的国家通用语和民族语使用现状或许可以成为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存情况的典型案例。为此,我们从德宏州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贸易口岸、公共服务、日常交际等领域对德宏州国家通用语和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走访调查,以此来了解民族自治地区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情况和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生存情况,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维护边疆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政府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2003年,德宏州就已对全州公务人员进行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目前,普通话已成为德宏州政府部门日常公务的首选用语,政府会议、政府活动、政务服务中的公务人员都能熟练地使用基本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通过对德宏州政务大厅的走访观察发现,工作人员在服务时都是首选使用普通话与来访者交流,当来访者使用汉语方言(云南话)时,工作人员也能把语言调整为汉语方言(云南话),当来访者使用当地民族语时,工作人员是少数民族的,也能把语言调整为相应的民族语。当访谈问到为什么根据来访者来调整语言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语言相通,可以使沟通更顺畅”。根据观察,在德宏州政务大厅,工作人员与来访者之间使用最多的是汉语方言(云南话),其次是普通话,极少使用民族语。乡镇一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语言使用情况则略有不同,对盈江县盏西乡镇府办公室观察发现,工作人员都是首选使用汉语方言(云南话)与来访者交流,当来访者使用普通话时,工作人员能调整使用普通话交流,当来访者使用民族语时,工作人员大多数都能用民族语与来访者交流。当访谈问到为什么不是首选普通话而用汉语方言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本地老百姓不会说普通话”。当问到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普通话,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开会时有时会用到”。当问到工作中用得最多的是什么语言时,工作人员的回答是“本民族语言。当地人大多是本民族,说民族话感觉与老百姓很亲近”。调查发现,德宏州政府工作人员基本都掌握普通话的交流能力,但是,汉语方言(云南话)明显地成为德宏州政府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中介语。同时,在公务员招聘中设有一定数量的岗位限定必须是当地少数民族。因此,德宏公务员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干部大多都能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其中,有部分干部也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民族语会成为工作中的重要媒介。 规范汉字是德宏州政府部门办理日常公务的基本用字,调查发现,从州市到乡镇,政府的法规文书、文件档案、公务信函、标牌标语等均使用规范汉字,不存在文字混用情况,比如书写少数民族干部的姓名,一律都采取汉字标音方式使用。在政府的一些重要标识上,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德宏州州级机关部门的牌子上不仅有汉语名称,一般还会有傣语和景颇语的标识。为更好地在少数民族中宣传政府信息,政府部门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成为了政府部门宣传政策、凝聚民心的重要方式。据《云南日报》报道:“近年来,德宏州结合实际,创新举措,打造了具有德宏特色的学习宣传模式,即‘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述、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的‘五用’举措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干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和普及党的创新理论,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有效推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二、教育机构 教育部门历来是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主阵地,德宏州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收效明显。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用语,早在1993年,德宏州就开始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目前,德宏州已建有两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测试站为例,每年就有4000多人次参加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学习普通话的意识已经深入学校师生心中。德宏州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教师聘用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才能上岗,普通话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学的基本用语。2015年,德宏州有德宏州初级中学、芒市第一中学、芒市第四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第五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德宏州幼儿园要求师生在校园必须使用普通话,而且提醒家长在校园内与孩子交流也使用普通话。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德宏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两所学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占全州考生的70%以上,学生们对普通话是通用语的认识比较清楚。 学校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德宏州的一些学校自发或自觉地开展了民族语言的教学研究工作,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开办了学前教育傣语和景颇语专业,开设有傣语和景颇语的课程,专门培养能开展民族语(傣语、景颇语、载瓦语)和民族文字(傣文、景颇文、载瓦文)的师资人才。在一些中小学校内,也开设有民族语(主要是民族文字)的教学,据盈江县教育局2010年的统计,全县有11个乡镇51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其中傣语26所,景颇语9所,载瓦语11所,傈僳语5所。据德宏州教育局统计,2014年全州开设“双语双文”(“双语”即汉语和民族语,“双文”即汉字和民族文字)的学校有124所(含教学点),接受“双语双文”教学的学生达人。事实上,在德宏州的一些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比如盈江县西山乡中心校景颇族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7.5%,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不会汉语,学校在教学中使用民族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民族语是为提高学生的汉语考试成绩,民族语的教学只在低年级学生(一般是1—3年级)中开展,一旦学生掌握了汉语,教学中就不再使用民族语,四年级以后就很少使用双语教学,中学阶段就没有双语教学。 德宏州中小学生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因此,学生学习使用的都是规范汉字,教育部门的文件材料、学校的通知公告等都使用规范汉字。根据德宏教育实际,当地民族语专家学者编写刊发了几种民语教材,如沙晓东编《景颇语基础》、李木汤编《载瓦语教程》,等等。在一些宣传标识中也有使用民族文字的情况,德宏州教育局张贴的一些宣传标语上就有汉语、傣语和景颇语三种文字写成的,盈江县西山乡中心小学学校教学楼上的宣传标语就是用载瓦文写的,铜壁关乡小学学校也有景颇文写的标语。调查发现,教育机构内的汉语使用占绝对优势,民族语与民族文字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因而双语教育大多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一套长期有效的纯粹的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机制。 三、广播影视 广播影视是语言传播的重要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德宏州已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语言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德宏人民广播电台有综合广播和民语广播两个频道。综合广播频道的主持人使用普通话广播,有普通话播音主持15人,每天推出播音节目24档;民语广播频道主持人使用傣语、景颇语、载瓦语3种语言广播,有民语播音主持5人,每天推出节目10余档。德宏州电视台有新闻综合和公共频道2个频道,主要播放普通话节目,但会用民族语播放一些节目,如《德宏新闻》,节目不仅用普通话播报,而且还用傣语、景颇语和载瓦语分别进行播报。德宏州电视台还会把一些影视译制为民族语播放,但译制本身就是滞后的工作,比起汉语节目,民语影视节目的收视率就非常低。调查中发现,有的少数民族孩子,虽然不会讲汉语,但却能看懂用普通话播放的影视节目,少数民族的孩子接触汉语的机会越来越多,使用汉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影视节目中,主要使用的是规范汉字。在译制的影视节目中也有民族语,使用的民族文字也主要是傣文、景颇文和载瓦文。 四、新闻出版 德宏民族出版社与德宏团结报社是德宏州影响较大的新闻出版单位。建立于1981年的德宏民族出版社,用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和汉文五种文字出版图书,以出版民文图书为重点,汉语图书次之,用傣文出版的图书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傣族当代文学作品选》等,用景颇文出版的有《景颇文基础知识》《龙尚》等,用载瓦文出版的有《景颇当代散文选》《羌退与勒彪》等,用傈僳文出版的有《白鼓黑鼓》《略亥戳目刮》等,用汉文出版的图书也主要是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比如《刀安仁年谱》《目瑙斋瓦》,等等。2012年,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了2.1万册民文双语版党的十八大报告,其中,傣文版1万册,景颇文版5000册,傈僳文版、载瓦文版各3000册,这些民文图书及时地把国家政策路线传达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调查发现,虽然德宏民族出版社图书出版重点是民文图书,但从图书发行总量来看,汉文图书的发行量要远远超过民文图书。1955年创刊的《德宏团结报》是德宏州第一份党政机关报,用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缅文和汉文六种文字刊出,其中汉文版《德宏团结报》为日报发行,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四种民文版是周报发行,缅文版是半月报发行。报社在银行、机场、客运站、医院、学校、宾馆酒店、购物场所,以及口岸出入境大厅、政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大量《德宏团结报》6种文版的免费阅报点赠阅《德宏团结报》,增强了机关报的宣传作用。当然,从发行数量来看《团结报》汉文版的发行量还是超过其余几种的发行量。 五、贸易口岸 作为边境地区,德宏州与缅甸有5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口岸贸易成为德宏州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宏州有畹町、瑞丽两个国家级口岸,其中,瑞丽口岸与缅甸的国家级口岸木姐毗邻,成为著名的边境贸易口岸,瑞丽还被批准建设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大大提升了德宏州的沿边开放水平。对口岸贸易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有助于了解语言在相对狭小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在瑞丽界口岸看到,口岸通关处人员出入频繁,车流人流较大,中缅两国边民来往自由,各国商人游客云集。观察发现,在口岸通关处,中国口岸的工作人员一律使用普通话,在口岸宣传栏上使用的也都是规范汉字,过境群众使用普通话或汉语方言,即使有语言不通者一般也会有人协助翻译。在瑞丽免税店,工作人员与顾客交流都使用普通话。在瑞丽最大的宝玉石交易市场——玉城,经商者多是缅甸人,在与顾客交流时使用的是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多数的缅甸商人能说简单的汉语词语,讨价还价时用手比划或者双方在计算器上标出所给的价钱数;经商者中中国人也很多,交流时一般先用普通话招揽顾客,当了解顾客为云南人时一般会转换为汉语方言。在市场内的铺面名称、公共标识、宣传标语、商标广告等一般都使用规范汉字和缅文书写,偶尔也看到用英文书写的标识。 六、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笔者对德宏州的一些银行、通讯、医疗单位进行了走访观察。在德宏州州医院,医疗工作人员工作时一般使用的是汉语方言,当就医者使用普通话时,工作人员会随即转换为使用普通话,当就医者不会汉语时,一般都带有协助翻译的人员,观察中未发现语言交流障碍的情况。当问及“为什么先使用汉语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时,工作人员回答“病人大多数是当地群众,说方言比较自然,也好沟通”,但是医院也对职工进行过普通话培训,职工们基本都能使用普通话交流。在银行,工作人员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与顾客交流,当顾客使用汉语方言时,个别工作人员也转用汉语方言交流。在芒市中国移动公司业务大厅,工作人员在与顾客交流时都是使用普通话,没有使用汉语方言和民族语的情况。当问及“为什么使用普通话”时,移动公司工作人员回答“公司要求必须讲普通话,普通话能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工作更规范”。在一些医院、银行,能看到“请讲普通话”的宣传提示标语。公共服务部门都是以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字。 七、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显示语言在常规社会环境中的自然生存情况。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交际环境的需要而不断自然地转换使用着多种语言。在调查芒市菜市场时发现,商贩在与顾客交流时多使用汉语方言,当顾客使用普通话时,商贩能把语言调整为普通话,当顾客使用民族语时,商贩能使用民族语的就调整为民族语,不会民族语时就用汉语方言交流;菜市场上的顾客,少数民族的人都是先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如果交流不通时才调整为汉语方言;一般是商贩首先随着顾客的情况来调整语言,当交流受阻时才会由顾客来调整语言。同时发现,菜市场的商贩与顾客间很少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使用者多为外地人,有的外地人在菜市场还有意模仿使用汉语方言。当问外地人“为什么要学用汉语方言”时,回答是“说普通话有人听不懂,说普通话买菜,商贩要价会高一些”。盈江县西山乡弄丙村是一个景颇族与汉族杂居的村子,村里87%以上的村民都是景颇族,在该村菜市场观察发现,商贩与顾客间交流一般都使用载瓦语,极少有使用汉语的情况。当问及“为什么不用汉语”时,受访者回答“大家都会说民族话,用民族话才方便”。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村中的汉族人多数都能说流利的民族语,即使有的说得不流畅,但基本的日常交流阻碍不大。学生在学校上学用汉语普通话,放学后用民族语交流。村里大多数人也能使用汉语方言,但主要是在与外族人用民族语交流受阻时才使用。 相比较而言,德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的文字主要是规范汉字,无论是城市里商贩的商品广告宣传单,还是乡村里张贴宣传村规民约都使用了规范汉字。在盏西的群众休闲景点白马亭看到,亭子上的木刻对联使用的是规范汉字,在汉字旁又刻有傣文。在中国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文化园看到,文化园的牌子和园内的宣传布标上使用的是汉字、景颇文两种文字。调查中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到民族文字,会写会用民族文字的人非常少。盈江县铜壁关乡是景颇族聚居的乡镇,而铜壁关乡小学有许多景颇族教师,但却存在载瓦文老师紧缺的情况。 结语 总体而言,德宏州各民族的语言生存状况是正常的、和谐的,各民族之间不存在语言上的冲突。汉语方言(云南话)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德宏少数民族群众接触和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越来越高,掌握汉语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是各族人民交往中最重要的中介语。在德宏,普通话已基本成为人们的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和交际用语,在用民族语和汉语方言都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自然调整使用普通话来交流,不存在排斥普通话的情况,推广普通话也成为了德宏州教育部门的常规工作,推普工作成效显著,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族语是德宏州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内的生活用语,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语言都有强烈的认同感,民族语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生存状态良好,当地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保护和传承民族语。在各领域里,人们会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需要而自然地调整使用汉语方言、普通话或民族语来交流。当问及“你认为学习汉语会影响民族语吗”时,大多数的人回答“不影响,民族语从小就会,长大学了汉语也不会忘记民族语”,但也有个别人回答“有影响,有些年轻人的民族语说得不太好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民族语赖以生存的土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离开了民族聚居区,比如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使用民族语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联姻,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婚姻的家庭里,夫妻双方往往就转用汉语,很少使用民族语,而他们的孩子往往就只会汉语而很少懂得民族语,如盈江县的景颇族杨兴明,妻子是汉族,在家里都很少使用景颇语,其女儿穆然湘伴使用的就是汉语方言而不会景颇语。语言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转用。另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似乎与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成正比,人口越多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的频率越高,人口越少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的频率越低,在芒市,各领域都可听到有人使用傣语、景颇语,而很少听到有人使用德昂语、阿昌语和傈僳语,这些使用频率较低的民族语正在成为濒危语言。 从文字的使用情况来看,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已成为德宏人民的共识,在各行各业,规范汉字都在顺畅地使用,掌握规范汉字的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相比较而言,民族文字则是汉字的有益补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如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园、德宏州教育局的教育宣传标语等,民族文字才会得到具体的使用,使用的频率较低。规范汉字是学校教育教学所用文字,而民族文字是辅助性的文字,规范汉字的学习与使用贯穿孩子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民族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只在孩子学校教育的几个阶段,由此而言,少数民族孩子学习民族文字的时间要少得多。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是,少数民族中掌握规范汉字书写与使用人较多,而能够掌握本民族文字的人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