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综合新闻 >

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唤醒民族记忆 张扬热

1979年,一部名为《报童》的电影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和报童们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故事。

四十余年后,一部名为《新华报童》的原创音乐剧,作为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红色题材作品隆重登场。“卖报、卖报,《新华日报》,”一声声吆喝,将现场观众瞬间带入抗战时期的中国。

这部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支持,北京甲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以现代视角,演绎红色故事;以少年视角,讲述热血青春,唤醒了老一辈人的历史记忆,也激扬起更多年轻人的热血情怀。

当谍战故事遇上少年力量

《新华日报》,这份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报纸,自1938年创办起就一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是“党的一个方面军”,是“鼓励前进的号角”,是为党争取了广大群众,培养一批青少年的利器。

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讲述的就是一群街头少年与《新华日报》有关的热血经历。神秘悬念的故事情节、紧张刺激的剧情走向,牵引着观众的心紧紧跟随剧情跌宕起伏。

“为兄弟,有苦有难一起扛;为尊严,硬碰硬不怂,正面刚不慌;为家国的明天,年少不轻狂,敢梦就敢当。”作为一部从青少年视角出发、意在启发青少年观众的作品,剧中无论是身世性格各异的报童、步步筹谋的顽固派特、善良神秘的小面摊主、墙头草一般的警察还是在迷雾中秉持着理想光芒的新华日报社的员工,都散发出青春的气息。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剧,通过一群莽撞少年的成长经历,让大家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许许多多的人变为有志青年,为我们的民族解放做出贡献的光辉历史。”《新华报童》艺术总监甲丁说,“我们强调与青少年的心灵交流,希望这个作品能够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

当红色主题碰上流行音乐

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与舞蹈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华报童》所涵盖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人性思索以及少年风发的人物状态等精神内核,为音乐与舞蹈的创作和使用开辟了一个新奇、广阔的空间。

为了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方式,《新华报童》的音乐、舞蹈创作涵盖了当下的众多流行元素,诸如摇滚、街舞、说唱、阿卡贝拉、杂技、武术等新旧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新奇和强烈的戏剧冲击。

谈起最初的创作,音乐总监何琪深有感触。“这次创作是充满热血又踏实的体验。初期我听了很多优秀的国内外音乐剧作品和大量当下最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这对我创作中的判断取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作中很多曲目也几易其稿,力争完美。”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放大歌词和剧本的文学张力,让观众在剧场中真切感受到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将当下的流行音乐与主旋律题材作品相融合,不仅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创新的体验,对于主旋律作品来说,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定要写出一部非常好听的音乐剧。”这是音乐总监何琪在创作之初定下的目标,如今,这个目标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认可。

此外,《新华报童》在舞美设计上也是匠心独具,无论是灯光还是布景都有着作者本身对于时代的见解、对于审美的执着。为了凸显旧中国重庆的乱世感,舞美设计另辟蹊径地在台上竖立了一个“铁笼”的意象,为这一群生逢乱世的报童们的命运奠定了基调。随着剧情推进,这种“乱世”压抑和飘零的设定慢慢变成打破桎梏的力量。

舞美总设计郑金启表示,这样的舞台设计就是为了展现出“在迷雾一般的山城,在看不清人心的艰难世道,伴随着一张张刚刚印上铅字的报纸,一个个报童渐渐挺起了佝偻着的脊梁。”

热血青春 敢梦敢当

《新华报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个小群体的小事件作为切入点,反映的却是大历史、大主题。在制作人、编剧曹瑜看来,《新华报童》的核心主题应是“热血青春、敢梦敢当。”

“这个题材最吸引我的其实是这些底层的孩子可能经受了压迫、剥削、家破人亡,但是共产党带给他们的是一种人性的希望,是对生活会越来越好、国家会越来越好的一种光芒。”“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逢乱世的少年在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感召下,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他们散发出来的勇气与能量,正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青年需要吸取的蓬勃的朝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