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宣部发布|6位民族工作领域党员代表:中华民族

7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从见面会上获悉,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庆标在内的6位民族工作领域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与大家进行交流。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和奉献,坚守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初心和使命,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圣职责。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鲍亚利。 图片来源/国新网

鲍亚利:率牧民治沙造林,植被覆盖率从不到10%达到47%

1973年11月出生的鲍亚利,现任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参加工作28年以来,他始终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树牢苏木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苏木建设,支持返乡大学生开办民族奶食品厂,推动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提出了“为养而种、为牧而农、以草定畜”的新思路,形成“肉牛、奶牛、肉羊”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全苏木实现人均3头牛、10只羊的目标;带领牧民治沙造林,完成各类封沙育林23.6万亩,植被覆盖率增加到47%,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鲍亚利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被敖汉旗政府评为3次优秀、3次嘉奖、1次三等功。

鲍亚利在见面会上表示,他带领苏木各族干部群众,采取集中大会战、“链嘎查会战、季节性会战”的形式,以扦插黄柳、栽植柠条、平茬抚育等措施,一小块一小块的治理,一个山坡一个山坡的围攻,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沙育林、荒山造林工程。截至现在,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3.6万亩。如今,一片片沙漠由黄变绿,一个个沙坑绿树成荫,植被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10%达到现在的47%。牧民也从生态环境中得到了丰富的回报,特别是我国的退耕还林补助金、荒山造林补助金、公益林补贴资金等,都是通过“一卡通”的方式打入牧民的卡里,牧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也为苏木的畜牧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潘庆标。图片来源/国新网

潘庆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今年60岁的潘庆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原党支部书记。

1994年,潘庆标进入村委当村干部,1995年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2005年任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平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二十多年里,潘庆标组织搞建设,做产业,不遗余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大胆提出“利用畚地出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兴村思路。平等村也由一个有名的“三无”“三靠”村变成了如今产业兴旺、村民安居的新农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潘庆标曾获南宁市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科普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潘庆标在见面会上介绍,他的致富经是人要有精气神,这辈子不白活、不服输,共产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工作经历是“找水、修路、兴产业”。

平等村三面环山,没有河流,没有水库,村里面没有一亩水田,都是旱地,饮水是个大难题,每年的饮水就要靠下雨,用到10月份。干旱以后,到来年4月份,就到4公里外的河流去挑水、运水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面也多次打井,但是都不出水。

1995年,潘庆标担任村主任以后,就发动大家筹集资金准备打井,但是由于之前的失败,村民们都失望了,不想出钱了。他就把家里要修建房子的25000块钱垫资出来,又号召村干部每人垫资2000元请来打井队。老天不负有心人,1996年终于打出了水,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接下来又多方筹集资金,修通了通往全村的水泥路,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该村以前种西瓜,品种比较单一,产量低,效益不好,他就自掏腰包,带领村干部到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考察学习,并引进了优质品种,动员村民种植。但有的村民不理解,他就自己在路边种上了二十多亩,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