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期刊导读 >

亚洲英语教育政策评介

1.引言

全球化与信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语言的全球化扩散,英语的地位尤为令人瞩目,已发展成为最国际化的语言,英语教育战略也成为世界各国“国际通行”的重要语言政策和规划。语言政策与规划(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简称LP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文字管理的核心,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是有关语言的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陈新仁 2017:22)。LPP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教育,而语言教育政策是指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和语言学习有关的政策(戴曼纯 2014:6)。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受制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所持有的态度与应对的策略。

由科威特海湾科技大学Robert Kirkpatrick主编的《亚洲英语教育政策》适时地将英语教育政策作为关注的议题,收录了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有关英语教育政策的文献。亚洲国家多,语言状况相对复杂,并且亚洲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深入了解亚洲各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是实施“语言先行”策略、推进国际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因此,此部编著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也是一本少有的集结亚洲语言教育政策的学术论著。

2.内容介绍

2.1 英语教育研究的新趋势

《亚洲英语教育政策》由Springer国际出版公司于2016年出版,全书共有17章,除第一章导论外,各章分别由不同作者参考亚洲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的广泛变化,考察并分析了孟加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斯里兰卡、东帝汶、泰国、越南相关英语教育政策的现实性、可能性和挑战。

第一章“亚洲英语教育面临的挑战”由主编Rober Kirkpatrick和悉尼大学的共同完成。本章是提纲挈领的一章,对本书的研究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他16个章节的内容做简要介绍。Kirkpatrick和Bui首先介绍了LPP研究的两个转向:宏观到微观的转向,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向。在60年代LPP研究的初期,研究者们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关注国家的语言政策,研究的目的有关语言政策的执行、评价与修正。近期LPP研究呈现采用后现代批判方法的趋势,许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LPP与社会公正和经济不平等之间的影响关系,这些影响包括涉及社会福利、语言、文化、少数民族的自我认同、移民和种族隔离等。同时,LPP研究从国家、官方的层面转向具体层面的LPP实践研究,采用社会文化理论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关注语言迁移、语言复兴、语言扩张、双语教育、课堂话语等更加微观具体的议题。

Kirkpatrick和Bui提出了第二个LPP的研究现实:语言与全球化的关系。如Kirkpatrick所述,英语作为一种跨国界、跨领域的工具,其作用不断增强,实现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能力和生产力提高,推动国家建设、技术进步和满足个人需求,为民族融合事业服务等广泛的目的。同时,Kirkpatrick和Bui也提出:尽管全世界范围都在积极促进大规模地接受英语,但全世界广泛地教学和学习英语究竟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也是值得应用语言学家思考的问题。

2.2 英语教育政策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

Hamid和Erling在第二章描述了孟加拉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以及孟加拉语对民族独立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70、80年代至今,因历史或国家原因以及非政府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的作用英语被大力推广。在孟加拉的课程体系中,英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年级开始英语就是必修课,然而Hamid和Erling 指出,在孟加拉英语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农村地区,经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校英语教育,国民的整体英语技能并没有较大的提高。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教育和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较低的教育资金投入。鉴于英语在社会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家长们渴望把孩子送入私立的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去学习,这样,家庭就要承担额外的费用,所以这也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原因。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印度(第五章,Hema Ramanathan)、尼泊尔(第九章,Prem Phyak)、巴基斯坦(第十章,Syed Abdul Manan、Maya Khemlani David和Francisco Perlas Dumanig)和斯里兰卡(第十四章,Dilini Chamali Walisundara和Shyamani Hettiarachchi)。Phyak指出,在尼泊尔有大约15%的学校是私立的,与公立学校相比,这些私立学校被认为享有较高的社会特权,也成为更有知识、有能力学生的标志象征,因为人们认为在私立学校通过英语来学习各门课程意味着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巴基斯坦,英语被认为是得到较好就业机会和迈向更高一层社会阶层的通行证,各阶层的人们渴望让孩子较早地接受英语教育。较强的社会需求催生了许多低成本、低学费的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私立学校,然而教学的结果却是英语水平低下,同时加剧了社会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