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化事业需要大批坚守者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

扎根基层,已经从事文博事业30年的王瑞霞,谈起文博工作,仍然激情满怀。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热爱与自信,让她在文博道路上固本开新、行稳致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博事业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的就是文化自信。

近年来,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一座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在城乡社区拔地而起,场馆机构全面免费开放,为人们提供更多学习、感悟、传承文化的场所;一间间文化大院、村史陈列馆、农家书屋,开到老百姓家门口,文化就在身边,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就是百姓的日常。

春节期间,电影市场井喷。其中,反映普通百姓情感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超40亿,观众的热情,反映了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浸润人心。

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我们已经总体解决了“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将越来越高,如何解决“好不好、精不精”,将是今后面临的主要矛盾。

让公共文化服务跟上时代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塑造文化自信,让文艺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春风化雨,融入生活中,引发共鸣,是新时代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也是践行的难题。其中,文博事业,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需要一大批王瑞霞,也需要王瑞霞那样30年如一日的坚守。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