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民族语文》刊载的傣泰语言研究述
一、引 言
傣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同为分布于不同国度的跨境民族语言。傣、泰语尽管分化年代久远,且地域相隔,但仍然保留着较为严整的语音对应规律,是有亲缘关系的亲属语言。傣、泰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从语言类型上说都属于孤立语,都没有或者缺乏词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通常使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傣泰民族有着悠久的语言文字历史,在侗台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语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语文类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唯一的一本以研究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刊物,该刊物的学术水平在学科领域内跻身世界一流。鉴于此,笔者检索了《民族语文》1979年至2016年近40年来所刊载的与傣泰语言研究相关的文献,共39篇,这足以说明傣泰语言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与持续关注。
二、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笔者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其中,语音研究10篇、词汇研究10篇、语义研究2篇、语法研究14篇和文字研究3篇。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傣泰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研究的成果数量较多,其中又以语法研究的成果数量最多,语音和词汇研究次之,语义和文字研究数量较少,说明关于傣泰语言的本体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
(一)傣泰语语音研究
巫凌云的《西双版纳古傣文塞音声母考》(1979),试图通过现代西双版纳傣语与亲属语言的同源词和借词的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古傣文塞音声母的原始音值及其历史演变。罗美珍的《傣语长短元音和辅音韵尾的变化》(1984)指出元音分长短以及以-m、-n、-、-p、-t、-k等辅音为韵尾是侗泰语族语言的特征之一。喻翠容的《傣拉话里的一些音变现象》(1986)以傣拉话为研究对象,指出傣拉话的语流变音现象有音节弱化、变调和减音三种形式。喻翠容的《傣拉话的语音特点》(1990)介绍了傣拉土语的语音特点,并探讨了傣拉土语声类的历史来源。龚群虎的《汉泰上古关系词——流音篇》(2000)指出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过程中,流音发生了全面的变动,古汉语复辅音声母到单辅音的简化也发生的较早。原始台语或泰文本身反映出的流音及其分布格局,与迄今我们所了解到的上古汉语大体对应。孟尊贤的《载瓦语的傣语借词》(2007)认为载瓦语中有许多傣语借词,并讨论这些借词的语音和构词特点。尹巧云的《从佤语中的傣语借词看古傣语声母》(2010)指出古傣语的许多特点在现代傣语里已经消失了,但从佤语里的傣语借词可以看出,在佤语从古傣语介入的时代,复辅音声母、清鼻音声母等在傣语里还没有消失。杨光远的《十三世纪泰国素可泰时期兰甘亨碑文声母考》(2010)用碑文字体同现行文字进行比较,确认碑文字母的读音,考证泰语音系及音变轨迹。曾晓渝的《基于〈百夷译语〉的傣语汉语历史语音探讨》(2015)参照明清时期《百夷译语》的傣汉对照材料,解释了六百年来芒市傣语的几种典型音变现象,并考证了当时的云南官话的音系特点。朱晓、林晴趴、差桠的《泰语声调的类型和顺时针链移》(2015)立足于音节学与声调类型学的通用性理论框架,指出泰语的声调类数应为7(+2)类,包括五个舒声长调,两个短入调,还有两个消失中的中短入调。
不难看出,学者们较为关注傣语语音特点的研究,近几年有学者开始关注泰语语音特点。总体来说,傣泰语言在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并联系古今进行对比研究,为壮侗语言研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傣泰语词汇研究
阎立羽的《汉语与泰语的连绵词》(1983)认为如果把借词和来源不明的词排除在外,那么,在汉语中,几乎每个音节即(“字”)都是有意义的;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独立或独用,具有词的资格。这些单音节词往往是历史悠久、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根词。在古汉语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由于这个原因,不少语言学家称汉语为单音节语。泰语的词也很明显地具有单音节性。罗美珍的《傣、泰词汇比较》(1988)从同源词、关联词、异源词和借词四个方面揭示了傣、泰语词汇的异同。罗美珍的《从语言角度看傣、泰民族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上的渊源关系》(1992)从语言学所提供的证据揭示了现今的傣、泰、布依、黎诸族均来源于我国古代百越族群。罗美珍的《论方言——兼谈傣语方言的划分》(1993)指出傣、泰语不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是不同的语言,根据语言和人文情况,傣语应分为版纳、德宏、金平、红金4个方言。周庆生的《傣语亲属称谓变体》(1994)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描述了西双版纳傣族亲属称谓的13种用法,并指出这些用法对于丰富亲属称谓变体的概念、构建亲属称谓语用模式的框架、深化傣汉词典编纂的内容和傣语教学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张公瑾的《傣文〈维先达罗本生经〉中的巴利语借词—〈十愿经〉第一节为例》(2003)通过对傣文《十愿经》第一节的释译和其中巴利语借词的分析,说明这些借词在进入傣语之后对傣语的适应情况及其对傣语的影响。戴红亮的《西双版纳傣语数词层次分析》(2004)将西双版纳傣语数词划分为五个层次,即早期汉借词、稍晚汉借词、傣语内部分化的数词、巴利语借词和现代汉语借词,并结合傣族文化考证了傣语数词的来源。林伦伦的《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2006)分析了潮汕方言与泰语之间词汇借用的情况以及借词的变化与流向潮州本地的现象。薄文泽的《泰语里的汉语借词“是”》(2008)认为汉语“是”借入泰语不早于晚唐,泰语里的分布表明它是在泰语分化为三个分支以后。郑张尚芳的《汉泰身体词同源比较五十词例》(2014)指出汉台语的亲缘关系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以50个汉泰身体词为例,讨论汉台语的亲属关系。